地方债置换,是0到1、无到有的跨门槛金融创新,一旦开了这个大门,就像是土地收储制度出台一样,地方债置换数额绝对不会停留在第一期的1万亿,土地财政无法收场,地方债置换也无法收场,必然延及到以后各期即将到期的地方债务,最后涵盖所有基层债务,否则叫什么?不能一视同仁,官场内摆不平。
三年前就说过:地方债从中国预算机制上看,从其发生开始sdr债券,就注定违约,再长期的债券都有期限,债券到期后再展期是件很容易的事,不会比现在把地方债置换成长期债券更不可思议。
如果政府未来偿付这些债券,依赖于两个条件,第一:在债券到期的期限内发生连年高通胀,以至于政府偿还这些债务不会对财政预算造成多大的影响;第二,下一代政府把上一代政府的债务看成是自己的责任。但是这两个条件都不可能发生,第一个条件不可能发生,是因为中国已经进入产业资本外迁阶段,再来10年高通胀,这10年内任何一年都有可能发生波及全国的全面经济危机。第二个条件不可能发生是因为,本代政府就没发生,要不也不会有地方债置换这么回事,中国以后各代负担会越来越重而可使用的资源会越来越少,朱镕基是最后一届知道政府信用责任的总理,后面开始不管是主动制造债务,还是被动推诿债务,都不会顾及政府信用了,本代内问题都难解决,谁还会去顾及上一代遗留问题。
既然地方债可以置换,债券可以展期,SLF(常备借贷便利)、MLF(中期借贷便利)和PSL(抵押补充贷款)也可以滚动操作,这个难道不叫QE?地方政府债券进了央行,就没打算出来,大家心照不宣,等着看就是了,地方债置换债券并且充当抵押品,本身就是底线大倒退。其实也没必要大惊小怪,中国国开行的存在不会比地方债更夸张。月均1万亿、每年12万亿新增货币供应量是底限,既然总要增加货币发行,你管他采用什么方式。政府投资还得延续下去,地方债的故事还没结束,只是举债要还的后顾之忧倒是木有了,全国基层官僚大松绑,这一脚不知道要滑多大的一步。
30万亿地方债全部成为基础货币释放社会sdr债券,这个其实就是剥削,而且是三重剥削:首先政府通过大举地方债搞基建来炒作土地价值,所以土地财政是一种剥削;然后官僚集团利用自己囤积的房产来剥削社会;再次30万亿金圆券是稀释社会财富,经典的剥削方式。这种消化地方债的方式本身就是对新增地方债的激励,也是对社会剥削的激励,这和建党之初的作法正相反,是发展是变质?随便啦,中国问题靠语斗没法解决,懒得争论,心理明白就可以,心里不爽就拿来反弹一下,减少噪音。
中国央行行为其实已经失去章法,撇去这个地方债不谈,央行现在有个让全世界张目结舌的行为,搞不清自己宏观职能的界限,出面为特定某个权贵控制的企业集团银行债务违约说情,其中央行、商业银行、违约企业之间如何协调利益由于暗箱操作不得而知,反正央行如果不输送给商业银行利益,这事也不会缓解,这意味着更加严重的问题出现在中国金融秩序架构中,央行在利用自己对基础货币定向注入的支配权,扩展自己新的寻租空间,权贵集团和央行之前交易将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领域,但如此一来中国金融体制的严肃性荡然无存,意料之中的事,未世瑞祥多。
其实我以上说的都是废话,而大实话是:中国没有严肃的金融制度、没有法理基础支撑的预算制度、人民币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,因为政府信用根本不存在。
央行很清楚人民币不可能国际化,所以才掩人耳目宣传加入SDR是国际化的标志,加不加入SDR,仅仅是一种形式,人民币关键不在形式,而是潜在的汇率市场风险,给你储备货币的地位不过名分而已,你能抵挡外储挤兑才是真正的强,持有一个货币本身是持有一个国家的信用。中国不敢让人民币自由兑换,央行知道人民币未来的信用会加速消减,SDR也不会让非自由兑换的货币加入俱乐部,而一旦人民币自由兑换,人民币也死到临头了,中国路易王朝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,IMF其实开出了直击人民币要害的条件。其实SDR总量不大,也不被私营部门储存和使用,IMF创造的小众玩具,人民币除了自己那点外汇储备外本身无锚,所谓锚,就是必须能承受挤兑而不引发汇率巨大波动,所以别想以加入SDR给自己找锚,最终,持有人民币的目的,只是未来在合适的价格换取中国外汇储备中的其他硬通货,还不包括央行履行货币互换协议换来的那一堆垃圾货币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bjoo.com/43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