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va编译器的设计与java源代码的语法结构是相辅相成的,先有语法,再有编译器。大家都知道,java是以类为单位进行组织的,类是java对世界的抽象描述,Java程序的运行其实就是多个类之间的相互调用。表现在源码上,java的语法规定,用class关键字声明一个类,如下所示:
class Demo {}
class关键字紧跟一个空格后面就是类的名称,再隔一个空格就是类的内容,用一对花括号包裹,类中的内容主要分为字段(也称为域或属性)和方法两部分。很多教科书上都说,类名需要首字母大写,但我自己实验了一下,其实小写也可以编译并且运行,如下所示:
class demo {
void main([] args) {
.out.(9);
}
}
类里面的内容暂时不必关心,只需要知道上面的代码将会在屏幕上打印数字9即可。把上面的代码保存在一个叫test.java文件中,然后编译并执行,如下:
➜ show lstest.java➜ show javac test.java➜ show lsdemo.class test.java➜ show java demo9
上面的操作是在Linux系统的命令行中,show是当前所在目录的名字,编译使用的是JDK自带的javac命令,执行使用的则是JDK提供的java命令crm系统java源代码,这两个命令可以说是JDK提供的最基本的两个工具了。高级的工具如IDE,底层其实也是调用的这两个命令,IDE虽然使开发更方便,但代价就是隐藏很多底层细节,让你不知道在操作系统层面到底发生了什么。我个人其实更喜欢更底层打交道,这样才会对计算机技术了解的更深。关于JDK,以后会专门阐述。现在,从上面的展示中可以发现一下信息:1、编译之后的class文件名与类名保持一致;2、源代码文件名可以与类名不一致,但是后缀必须是.java,否则编译器无法识别;3、执行时,直接在java命令后面写上类名即可,不必加上.class后缀,加上反而会报错。
第二点需要展开说一下,一个java的源代码文件中,可以保存多个类,但是源码中声明了几个class,在编译后就会生成几个对应的class文件。这意味着,一个class文件只能保存一个类的信息,但是多个类的源代码可以共存在一个java文件中。然而习惯上,我们倾向于一个java文件只保存一个类的源码,也就是只声明一个class,很少出现多个class的情形,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工程结构更清晰,更方便管理。共存情况示例如下:
class demo1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System.out.println(9); }} class demo2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System.out.println(8); } } ➜ show javac test.java ➜ show ls demo1.class demo2.class test.java
继续展开,下面引入访问权限的概念。说到访问权限,不得不提面试经常会被问到的java作为面向对象语言的三大特性:封装、继承和多态crm系统java源代码,而访问权限正是特性之一“封装”的体现。所谓封装,指的是隐藏实现细节,这也是设计的哲学之一:客户只需要知道功能怎么用即可,而不需要知道这个功能是如何实现的。
java中的访问权限分为四个级别:私有权限、默认权限、继承权限和公共权限,权限依次增大。具体到语法上,关键字代表私有权限,只能修饰类的字段或方法,不能修饰类本身,私有权限的意思是只能在该类内部可访问,其他类访问不到;关键字代表继承权限,同样无法修饰类本身,被修饰的字段或方法,只能被继承该类的子类所访问;关键字代表公共权限,可以修饰类本身以及类的字段或方法,其含义是其他任何类都可以访问;若类、类的字段或方法没有被以上任何一个关键字修饰,则意味着(默认)权限,默认权限意味着只有和该类在同一个包下的类才可以访问。注意,默认权限并没有对应的关键字,虽然是java的一个关键字,但是跟权限无关;若想要类或类的字段及方法拥有默认权限,只要不在其前面添加任何权限修饰符即可。关于继承、包以及更多访问权限相关内容,以后会慢慢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。
由上可知,类本身的访问权限只有两种:公共权限或默认权限。具体到语法上,class的权限修饰符,要么是,要么啥都没有。这会产生什么影响呢?这会影响.java文件的命名。上篇文章中提到过,同一份java源码文件中可以声明多个类,而且文件的命名与类的命名毫无关系。现在,引入访问权限机制以后,增加了以下规定:1、在一份源码文件声明的所有类当中,最多只能有一个被修饰;2、若一份源码文件中存在一个类被修饰,那么该源码文件的命名必须和该类名一致。看看效果:
public class demo1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System.out.println(9); }}class demo2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System.out.println(8); }}➜ show javac test.javatest.java:1: 错误: 类demo1是公共的, 应在名为 demo1.java 的文件中声明 public class demo1 { ^ 1 个错误
这说明,一旦有一个类被声明为,那么源码文件的名称必须以该类的名称命名。将文件改名为demo1.java后编译通过。
public class demo1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System.out.println(9); }}public class demo2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System.out.println(8); }}
➜ show javac demo1.javademo1.java:7: 错误: 类demo2是公共的, 应在名为 demo2.java 的文件中声明public class demo2 { ^1 个错误
上面的测试表明,当在一个.java文件中声明一个以上的 class时,会出现一山不容二虎的情况,编译器会提示每个类要保存在一个单独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.java文件中。
那么问题来了:java为什么要这么设计?网上查了很多资料,并没有特别使我信服的,不过确实开阔了一下脑洞。自己做了些实验,应该解开了这个谜题,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添加站长微信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bjoo.com/8254.html